【六個說謊的大學生】觀後感,不擇手段的謊言最終都會回到說謊者身上
「我覺得再也沒有比求職活動更無意義的事了。」
六位即將要畢業的大學生,都進入到夢寐以求的公司面試的最終環節。公司要求六個人一起準備最後的面談,如果順利,每個人都能獲得 offer。
每個人抱著忐忑的心情開始每一次聚會,漸漸得開始熟悉彼此。但是,在面談的前一個禮拜收到通知,最終只會錄取一人。
每個人的內心開始產生變化,緊張、尷尬、勝負欲。
當天,面談開始,犯人的計畫也開始。不知道是誰把有著每個人不為人知事蹟的照片放入不同署名的信封,每當信封被拆開,當事人的形象都會被重挫,進而影響到成為錄取者票選結果。
故事一開始以學生 A 的自白為序幕,接著回到十年前,六位大學生開始求職的時間點,除了上述的內容,還會穿插錄取者在錄取的十年後又重新與其他學生聯絡的內容,談論當時的事件以及譴責犯人的所作所為,隨著信封的揭露,到訪談揭露者的自白,彷彿快要知道兇手。
卻因為犯人的死,才又揭開一層情感的面紗。
在閱讀時,因為作者透過學生 A 的視角去看整個事件,反而讓讀者跟著作者給的畫面傻傻地前進,直到後來,透過錄取者的角度,開始透過不同的角度,才發現,原來是因為某些原因,讓真正的犯人引發了那件事件。
還記得 2019 年的自己,兩次上台北面試上海商銀,第一次去的時候,租到男女混的青年旅館床位,當時嚇到不敢入睡,隔天睡眼惺忪地去考第一關的筆試。第二次筆試是集體面談,當時一進到等候區,看到每個學生穿的正式服裝,有些人看起來跟我一樣緊張,有些人看起來很從容。面試的時候一次面試五位,有三位面試官,記得當時面試官說有誰要先自我介紹的,可以舉手,記得自己當時很主動的舉了手,仿佛用盡一生的勇氣在眾多面試者與面試官面前把自己的一切展露無疑,最後結果是無聲卡。
我自己沒辦法像故事裡的大學生一樣,為了找工作而替自己的經歷說謊,但是我非常認同想要把自己好的一面呈現給面試官知道的心情。儘管故事中的學生們因為犯人的信封,得知彼此的另一面,但是就像標題說的,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善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我想跟真正的犯人說,雖然他覺得「說謊的學生,說謊的企業,毫無意義的情報交流,這就是求職活動。」可是站在學生與企業的角度,都是希望能讓對方看到自己好的一面,當然,肯定也會有曾經犯的錯,也會需要加班、面對難搞的客戶,但這不就跟世間萬物一樣,有陰陽兩面,有好有壞嗎?
如何能讓犯過的錯化為成長的動力,如何能讓自己更好的時間管理、增進溝通技巧,才是我們應該要努力的方向,而不易一昧的譴責求職文化。我認為這才是作者想要讓讀者明白的道理。
這本小說非常精采,如果你也是正在求職的學生,或是正在職場裡闖蕩的上班族,都會對這六個說謊的大學生的故事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