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混沌少年時】觀後感,青少年與資訊的無邊界失控

· 5 min read

劇透警告

是一部探討青少年霸凌議題的一部短篇影集。

全季分成四集,以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呈現。

  • 第一集(第一天):警方逮捕過程,少年與家人、父親的互動;警方試探詢問、呈現監視器畫面。

  • 第二集(第二天):警方前往學校徵求事件的提供者,尋找犯案動機。

  • 第三集(三個月後):少年與心理師的對談。

  • 第四集(九個月後):少年的家人互動場景。

我分成兩個睡前時間看完,主要解說幾個印象深刻的場景

  1. 第三集少年與心理師的對話,一開始的少年警戒心很重,對心理師的問題不正面回答,反而是回丟問題給心理師,時不時情緒暴走,緩一陣子後,心理師把椅子拉進少年,開始直接問少年問題,發現少年有認知偏誤,對於自我、女性等等,最後少年依舊以暴走的模樣被人拉著離開,口中不停叫囂。心理師一個人在辦公室哩,像是解除被威脅般地流下眼淚。這時我才明白,原來是男孩做的,監視器中的人是他,是他殺了人。與第一集的少年呈現強烈的對比,一個是懵懂的青春期男孩,一個是被有毒網路殘害的少年

  2. 第四集的尾聲,少年的父親在聽完少年的自白後,走進他的房間,看著房間內的擺設,床上放著一隻可愛的布偶,牆壁上用壁紙做裝飾,誰會想到曾經那個會把東西吃得滿嘴都是的孩子,如今動手殺害了一個人。父親倒在床在掩面哭泣,回想從小父親喜歡打他,而他也發誓自己以後絕對不會重演歷史,而他雖然做到了,但還是無法面對自己的小孩是殺人犯的事實。

分享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

國中時國二轉學到家附近的國中,某天不知為何,桌椅被同學掀倒,但事後沒有其他動作。

高三時轉換類組到一類,換到一類組的班級,被原本班級的女生排擠,上下課都是一個人行動,那時候只想趕快畢業,不過那時我秉持無為的做法,就是無視其他人的行為,導致後來那些女生反倒過來跟我說話。

如果你被別人傷害,你會想傷害其他人嗎?

忘記是在哪裡看過的,有些被害人也會成為加害人,也就是惡的循環,或是以眼還眼的概念嗎?為何小時候的自己,沒有從被害者變成加害者呢?我唯一想到的就是我很膽小、有同情心,最簡單的道理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以我對於別人有攻擊性的行為,採取無視或是忘記的作為,讓自己轉念去讓時間沖走,因為我覺得受傷很難受,別人受傷不會讓我比較好受。

My opition

解決方案:父母應與孩童定期地進行價值觀交流或是讓孩童養成閱讀的習慣,避免孩童在網路吸收有毒的資訊而無法判斷是否客觀

img alt